普普藝術 Pop Art-捷可印

普普藝術 Pop Art-捷可印

名片

DM

海報

信封

貼紙

大圖輸出

資料夾

菜單

普普藝術 Pop Art-捷可印
  1. 部落格
  2. 設計知識
  3. 普普藝術 Pop Art 普普藝術 Pop Art

普普藝術 Pop Art

普普藝術 Pop Art

普普藝術的設計靈感多元,有來自新藝術、裝飾藝術、未來主義等風格的影響。


普普藝術 Pop art 1958-1972


普普藝術是「大眾藝術」(popular art)的簡稱,興起於英美兩國,是當時的藝術家對抽象藝術的反動,認為抽象繪畫曲高和寡,難以了解。普普藝術家從日常生活中取材,例如沃荷(Andy Warhol)的濃湯罐頭和李奇登斯坦(Roy Lichtenstein)的連環漫畫,運用卡通造型的球狀字體,和俗豔亮麗的色彩。沃荷的絹版印刷(serigraphy)作品,運用照相寫實技法和可大量生產的版畫印刷技術,成為普普藝術的經典。


Crak!海報/李奇登斯坦


受到大眾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啟發,普普藝術家公開質疑什麼是「優良設計」的概念,拒絕接受現代主義的美學標準,強調趣味、改變、多樣化、無相關性和可丟棄性,破除精緻藝術與商業藝術之間的傳統界線,打入媒體界與廣告界。其中,英國設計師布雷克(Peter Blake)和豪威斯(Jann Howarth)在1967 年替披頭四設計的唱片封面《比柏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》(Sgt. Pepper’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)即為一例。沃荷和霍克尼(David Hockney)從廣告、商品包裝、漫畫和電視等「庸俗藝術」中尋找靈感,將大眾文化套用在室內裝潢、壁畫、壁紙、海報設計等領域,開啟一個充滿趣味與幽默的新世界。


1952 年在倫敦成立的獨立團體(Independent Group),是第一個探討美國大眾消費文化的藝術團體。當時的設計師意識到,要吸引受過高等教育、注重設計的年輕一代消費者,必須揚棄 1950 年代「優良設計」的理念,推陳出新。設計師康藍(Terence Conran)當時就指出,「1960 年代中期有一段很奇特的時間,大家從需要變成想要……設計師開始推出大家『想要』而非『需要』的產品。」產品造型成為一種時尚,助長用過即丟的消費文化,這在現代社會習以為常,在當時卻是相當新的觀念。許多設計師以塑膠材質創作,運用鮮豔的色彩和大膽的造型,吸引年輕的消費者。儘管產品的品質粗糙,價格低廉,卻成為其最大的特色,吸引當時重視消耗性勝於耐用性的消費者和設計師,推翻現代主義曾經提倡的藝術理念。


潘頓疊椅/潘頓


許多普普藝術作品皆以可丟棄性為其特色,例如穆得(Peter Murdoch)的圓點兒童椅(1963),以及德巴(Jonathan De Pas)、杜賓諾(Donato D’urbino)、羅馬茲(Paolo Lomazzi)和史可拉莉(Carla Scolari)在1967共同推出的吹氣椅(PVC Blow Chair),以及當時許多新奇的設計作品,例如紙衣,皆象徵 1960年代用過即丟的文化。普普藝術的設計靈感多元,有來自新藝術、裝飾藝術、未來主義、超現實主義、歐普藝術、迷幻文化、庸俗文化(kitsch,譯註:此為德語,又稱大眾文化)、太空時代等風格的影響,卻甚為短命。1970 年代初的石油危機,使強調理性的設計方法興起,普普藝術轉而被後來的工藝復興所取代。


康寶濃湯罐頭/沃荷


普普藝術 Comic 字體/凱格勒和波瑞爾


普普藝術 Three D 字體/凱格勒



本文摘錄自 >>> 當代設計進化史【精采視覺版】


工作經歷

聯絡方式

    分類
    設計知識